近日,我国第五代战斗机歼-20又一次引发热议。一架歼-20战机罕见地以外挂状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机翼下挂载多达8枚空空导弹,这一“高调亮相”立刻引发外界关注。美国《战区》(The War Zone)网站甚至用“Beast Mode”(野兽模式)来形容其高强度挂载,称其是“中国版F-35的全火力输出”。
所谓“野兽模式”,原本是美国在研发F-35联合攻击战斗机时提出的概念。由于F-35内置弹仓空间有限,为了提升对地打击能力,美军提出在特定作战条件下放弃部分隐身性能,使用全部外挂点进行武装加载,最大限度释放载弹能力。如今,歼-20也开始尝试这一模式,令人不禁思考:歼-20这样的隐身战机,选择外挂导弹、牺牲部分隐身性能,究竟是否值得?
重挂8枚导弹,歼-20的野兽潜力有多强?
从技术层面看,歼-20此次外挂的8枚导弹并未用尽其平台的极限能力。据珠海航展公开的资料,霹雳-15空空导弹重量在210公斤左右,加上挂架整套系统也不过500公斤,而歼-20的每一个机翼挂点承载能力均超过2吨,远远高于F-35的外挂点负荷标准。即使全部外挂超远程霹雳-17导弹,对歼-20来说也是“游刃有余”。
作为对比,F-35A的机翼外挂点中,只有最内侧的两个具备2000千克级别承重,其余多为轻挂点,最多只能承载小型空空导弹或激光制导炸弹。而歼-20的四个重挂点均可挂载副油箱、远程导弹甚至未来的高超音速武器,其在“野兽模式”下的火力投放能力,甚至可以挑战部分多用途轰炸机。
牺牲隐身换火力,划算吗?
当然,外挂导弹对隐身性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导弹体型庞大,挂在机翼下不仅增加雷达反射面积,还可能破坏战机的红外抑制与电磁封闭设计。从纯粹隐身角度出发,这是“违背初衷”的做法。
但需要看到,现代战争从未要求战斗机永远处于最佳隐身状态。RCS(雷达反射截面)并不是越小越好,而是要与战场态势、任务需求相匹配。歼-20即使外挂导弹,其雷达反射面积也远低于非隐身四代机,比如苏-27(约15平米)、F-16(约5平米)。有研究估算,外挂状态下的歼-20 RCS约在1.5平米左右,仍低于绝大多数四代机。
更何况,现代雷达并非一定能在理论探测距离内稳定锁定目标。例如2015年中泰联合演训中,苏-27就只能在50公里内稳定锁定RCS约为1.5平方米的JAS-39战机。这意味着,外挂霹雳-17的歼-20,在保持隐身基础优势的同时,其作战空间与生存能力依然远胜传统战斗机。
外挂模式更多是测试而非常态
从操作层面讲,此次“野兽模式”亮相,很可能是一次战术实验,验证歼-20在挂载极限下的机动性能、飞控响应、燃油消耗与隐身指标变动等关键参数。部队必须通过此类极限测试,摸清武器平台的“边界线”,才能在未来战争中游刃有余。
这也与当年F-22研发初期进行的“重挂测试”类似。虽然日常任务中很少使用外挂,但在某些战场环境下——比如敌方地面防空系统瘫痪、己方制空权巩固的情况下,完全可以选择火力优先的挂载方案。
AIM-174现身,美军改变游戏规则
更值得注意的是,美军装备了AIM-174(SM-6空射型),具备超300公里空空打击能力,已经能对我方如轰-6K、空警-500等非隐身平台构成远距离威胁。这改变了传统空战的打击距离边界。
此前,歼-20凭借霹雳-15导弹射程优势,在中远程空战中对F-15、F/A-18等四代机拥有压倒性优势。而现在,面对AIM-174这类“超远程拦截器”,歼-20必须拥有更强打击能力,才能维持局势主动。
虽然歼-16已开始挂载霹雳-17反制,但由于其庞大体型和高RCS,一旦被发现,就容易成为AIM-174的“靶子”。相对而言,外挂霹雳-17的歼-20则具备更强的生存与突防能力,发射导弹后还能快速脱离,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和打击效率远高于四代重型机。
歼-20有望发展成空中多任务平台
从长远来看,歼-20的未来定位不该局限于“制空战斗机”。在产量提升、战术经验丰富之后,歼-20完全可以进化为多用途打击平台。其四个大挂点未来可挂载空空导弹、反舰导弹、高超音速武器,甚至是电子战吊舱,实现更多维作战能力,类似美军“武库机”概念。
以俄军米格-31为例,该机原为截击机,后来被改造为高超音速导弹平台,用于发射“匕首”导弹打击地面目标,效果显著。歼-20拥有更强隐身与超巡性能,其发展潜力更大,未来配合侦察机、预警机与无人机群,将成为空军手中的“多面手”。
台海、南海等战区更需“野兽化”作战能力
在特定战区,歼-20使用“野兽模式”是有实际需求的。台海、南海等热点地区地形复杂、战机驻地密集、作战半径短,歼-20携带更多导弹能够提升战场持续作战力,无需频繁返航补给。
若进入制空优势阶段,歼-20可内置4枚霹雳-15与2枚霹雳-10,外挂8枚霹雳-17,总共14枚空空导弹,从“高隐身猎手”转化为“空战导弹发射平台”,打击效率大幅提升。配合数据链和预警平台,形成“远距打击链”,即便敌方战机尚未升空,也可能被压制在机场。
隐身、火力与航程的平衡艺术
与F-35相比,歼-20拥有更强的双发推力冗余,即便重量提升至“野兽级别”,依然能保持良好的机动性。F-35在满挂状态下重量超30吨,但单台F135发动机推力仍略显吃力。反观歼-20在装备双涡扇-15发动机后,推重比提升显著,确保了“火力加强”不以“机动牺牲”为代价。
事实上,美国当年开发F-35,正是基于对制空权的强大信心,将重点放在对地、对海打击上。而中国空军先以歼-20实现空优制霸,再以歼-35补上多用途模块,逐步建立完整、分工明确的五代机体系。
在未来更大弹仓、更强引擎、更远航程的第六代战机服役前,歼-20仍将是中国空军主力作战平台。而“野兽模式”的试飞,只是揭开了它更多可能性的冰山一角。
隐不隐身已不是唯一问题。在未来多域融合作战体系中,歼-20将不仅是隐身战机,更是制空权的压舱石,是打击敌方空海基地的尖刀,是构建空天优势的关键一环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歼-20偶尔牺牲部分隐身性能,换来更大的打击威慑力——不但值得,而且是迟早要走的一步。
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